舞狮表演──舞出非遗真意趣
唐代诗人顾况〈露青竹杖歌〉谓:“师子麒麟聊比肩”。“师子”即是“狮子”,是一种来自西域的动物。传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,与“四灵”之一的麒麟一样,同是辟邪去恶的灵兽。因此,每逢喜庆之时,人们总爱舞动牠们,祈求神明庇佑。首份《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内有“舞狮”项目,内容是“狮子分为头及身体两部分,由两名表演者负责操控,跟随音乐节拍舞动。地方群体以舞狮来庆祝节日、神诞、庆典或婚嫁仪式。各地方群体也发展了不同的舞狮方式及采青仪式。”
狮子的不同称呼
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指“狮”与“师”相通,故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上的“师子”,即今日之“狮子”。在汉代,狮子也叫“狻麑”、“狻猊”。汉代训诂书籍《尔雅‧释兽》:“‘狻麑’如虦猫。食虎豹。”郭璞注之曰:“即师子也,出西域。”西晋《穆天子传》卷一:“狻猊囗(原文缺此字)野马走五百里”,郭璞亦注之曰:“狻猊,师子,亦食虎豹。”由此可见,“狻麑”、“狻猊”是相通,也即是狮子。后来,宋代《广韵》亦说明了狻猊,即师子。
另外,在汉代狮子亦称作“虓”。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解释“虓”为:“虎鸣也。一曰师子。”后来清代段玉裁注之曰:“狻麑如虦猫,食虎豹。”
狮子非中国原生动物
狮子本是来自西域的贡品。现存史籍之中,有关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初年。《汉书‧西域传下》:“遭值文、景玄默,养民五世,天下殷富,财力有余,士马彊盛。故能睹犀布、玳瑁……通大宛、安息。自是之后,明珠、文甲、通犀、翠羽之珍盈于后宫,蒲梢、龙文、鱼目、汗血之马充于黄门,巨象、师子、猛犬、大雀之群食于外囿。殊方异物,四面而至。”
汉代文帝、景帝之时,“师子”、“巨象”、“大雀”等动物,都被视作奇珍异兽进献汉廷。这些西域贡品都被“养食于外囿”(于园子里饲养)。
《后汉书・章帝纪》:“是岁,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,大破之。月氏国遣使献扶拔、师子。(唐代李贤注:“扶拔,似麟无角。”)
《后汉书・顺帝、冲帝、质帝纪》:“顺帝阳嘉二年(公元133年)四月‘疏勒国献师子、封牛’”。(李贤注:“师子似虎,正黄,有髯耏(鬓须),尾端茸毛大如斗。”)
《后汉书》曾多次记录月氏国、疏勒国等进献狮子。按理推论,狮子既被视之为奇珍异兽,当为中土所无之物,故狮子应是来自西域。
舞狮起源于北魏
虽然汉代已有狮子的足迹,然而舞狮活动却要在五百多年后的北魏时期(公元386-534年)才见踪影。据北魏人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》(成书于公元547年)卷一记载:“长秋寺,刘腾所立也……中有三层浮图一所,金盘灵刹,曜诸城内。作六牙白象负释迦在虚空中。庄严佛事,悉用金玉,作工之异,难可具陈。四月四日,此像常出,辟邪师子导引其前。吞刀吐火,腾骧一面;彩幢上索,诡谲不常。奇伎异服,冠于都市。像停之处,观者如堵,迭相践跃,常有死人。”
洛阳长秋寺佛像出游的时候,师子作为“辟邪”灵物,“导引其前”,为后面“吞刀吐火”的杂耍伶人及佛教仪队开路。这是狮子表演的最早记载,然而却没有说明表演的具体模式。